《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》讀後心得|我有權利做得糟糕

這本書本來不在我的書單內,有次不經意看見這個書名,對於作者所說的「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」感到很好奇。作者獨創了十二週恢復創意的課程,每週也有特定的主題和課業,要求讀者除了看書以外,也可以嘗試做這些練習讓創意源源不絕。

創作 是心靈療癒的旅程
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| Julia Cameron
Table of Content

Julia Cameron 兼具作曲家、教師、劇作家等,是現代名副其實的斜槓一族。她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,劇本功力深厚,God’s Will(1989)、Miami Vice(1984)、The Indian Runner (1992)都是出自作者手筆。另外,她也從事過藝術報導,訪問過著名導演黑澤明、時尚設計師 Kevin Klein、奧斯卡最佳導演martin Ritt等。作者的職業都是跟創作有關,難道她的創造力不會枯竭嗎?她不會因為一次成功或失敗來定義自己嗎? 

風光背後,作者曾陷入酗酒及吸毒問題,其時她也堅持創作。但當她的生活無法達到寫作與酗酒共存時,便決定停止吸毒及嗜酒,把注意力集中在創作上,其後著書並到大學任教「如何使創造力暢通無阻」。作者說「教導別人突破障礙的同時,自身的障礙也會消失。」。書中也強調了藝術家既定的不羈、窮困潦倒的形象、不規律的生活、吸毒酗酒等以保持創造力的古板形象,其實大可不必跟隨。她在書中介紹了一些基本原則及工具,幫助藝術乾涸的人重新踏上滋養之路。

Screenshot 2022 11 22 at 2.10.07 PM
photo by 2photo-pots on unsplash.com

Mickey Hart

信任自己的內在指引: 走進森林才能開始探險,這是展現信念的第一步

記下看似有幫助的觀念和字句

作者引導讀者的思考模式大致分為前期心態及行動、中期行動及後期思想。

前期:

改變心態

先接受做一個差勁的創作者(比如Rhythmoi會有打錯字的時候,給自己一個下台階 :)。放棄自我設限,才能冒險,不要一直否定自己:因為我沒有能力、別人都比我強、我太老了、我學不會……

影子藝術家往往選擇影子事業,也就是那些接近的藝術事業,而不是那項藝術。例如想當導演的去了單影評人,不能獲得第一層的樂趣,而是隔著一層推動自己的夢想

我們以為自己怕失敗,其實我們更怕成功的可能

前期行動

1. 沉默寡言

大家必定很好奇,為何沉默寡言會沾上邊?因為當我們開始一個項目時,如果在準備階段,已經先聲奪人,之後在面對困難時,一定會造成無形的壓力。三五七時被家人、朋友和親戚關心你的進度,不知如何是好,還不如先守住企圖心,讓力量「安靜地爆發」。

成長事詭異的前進運動。前進兩步,後退一步

2. 重複有節奏的事

機械式的做事方法,讓人感到謙卑。例如整理廚房、編織、畫畫、整理書架、走路、冥想等等,為生活帶來活力。

3. 寫出嫉妒圖

這是一個有效方法。嫉妒普遍被認為是負面的產物,但是跟隨作者的思路,嫉妒是進步的動力。因為當你不確認自己能否發揮創造力時,嫉妒是最好的線索。寫出第一層:你嫉妒的人;第二層:原因;第三層:你採取的行動以達到目標。

嫉妒圖
嫉妒圖 | picture by Rhythmoi

中期行動

1. 像教馬的思考方式

把自己的才華想像成受驚的小馬,這匹馬非常有創造力,只是經驗不足、年輕、緊張。它同時也會犯錯,被障礙嚇壞,甚至把你甩掉,有時還會假裝走不動。生為騎師的你,要教會它跳躍前思考,把腳步調整好,按部就班地完成目前能做的事,哄它跑完全程。

2. 允許糟糕

有時候會寫得糟糕、畫得糟糕、表演得糟糕,但我有權利做得糟糕,這樣才能跨越到另一個境界。創造本身就是獎賞。」。就像Dr. Coral S. Dweck 所說的,失敗不是重點,而是過程。藝術成熟度起伏不定,這種糟糕的感覺是通往下一件作品必經的墊腳石。有時候不願意糟糕,總是想著各種各樣要處理的細節,讓我們裹足不前。完美主義者在創作的過程中,先預判觀眾的反應,如果劇情不符合市場熱度或期望,就不願意下筆。作者表示與其花時間在憂心的事上,倒不如把時間花在增加自己價值的事情上。面對挫折時,謝謝它讓你停一停,有歇息的空間想想如何調整方向。

恢復創意是練習敞開心胸

3. 從熟悉的生活中出離

出離就像是電影的術語「慢慢拉開鏡頭」。鏡頭從昔日的生活慢慢往上移,直到看見全景。全景是對未來方向的勾勒,讓我們做出富創造力的抉擇。

改走不熟悉的路,使我們來到當下

4. 恢復創造力的工具

(1)晨間隨筆

晨間隨筆是其中一種冥想方式,透過冥想發現自己真正的身分。起床後花點時間,把腦海中沿留的思緒通通寫在隨筆上,無論是埋怨、多小、多怪、多氣的事,不要帶著批判,把心中東南西北通通寫出來。這幅地圖告訴了我們自己的想法及渴望的東西、問題所在及憂心原因。如果不寫出來或不處理的話,大多會一直懸浮於我們的腦海當中,使我們過得沒精打彩。

提高時間價值

或許有人會有疑問,寫出來就好了嗎?看了這本書後,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,就是把腦海中所有「懸浮粒子」都寫在隨筆上,有時候會附上一些當天計畫、未來痴想。如果今天和昨天的煩惱內容差不多,我會寫「就跟昨天差不多」,然後就「聊」起天南地北。透過寫作,感覺像是排走腦中的垃圾一樣,當天很少再多想煩心事,整個人輕盈許多。大家也試一試吧!清除這些創造力障礙後,會通往自我感受的道路,走進自己的內心,回應內心的渴求。

(2)藝術之約

藝術之約是第二步。每週撥出兩小時左右滋養內在藝術家及創造藝術意識,只限自己和內在藝術家參與。比如我嘗試過買花,不熟悉園藝的我學習如何栽種盆栽,像新手父母一樣,上網及向花藝店員請教如何栽種,認真地換起泥及澆水。雖然它成長得不是很理想,但是至少我嘗試一樣新東西,而且也記得那種躍躍欲試的感覺。

心裡想著魔法、喜悅、樂趣,跟著神秘的感覺走

5. 應付批評

科技的發達,接收讚賞及批評都變得越來越容易。書中教導了幾個面對批評的方法,在這裡我想分享其中一種。倘若批評的事有理,藝術家可以「Aha!原來問題在這裡!」。把有理的批評當作成長的養分,讓我們的作品更加完整。

後期思想

作家發現往往站在舞台中央的,靠的往往不是創意,而是膽識。如果一切都非常順利,那作品的靈感泉源就會開始枯竭。名氣帶來的名和利,要時刻警惕。名氣是一種心靈的束縛,使寫作不是寫作,表演不是表演、繪畫不是繪畫,全都想先預判得到肯定才動手。所以當成功來臨時,要當心伴隨停滯。

我們的作品創造市場。而不是市場創造作品,但要記住這一點並不容易

任教過電影學院的作者發現,通常表現最好的學生都是起步慢的人。或許因為沈浸過生活五味夾陳的滋味,知道自己的方向,才會更珍惜生活中的一點甜吧!當我們擁有安全感及自我接納時,創造力才會源源不絕。大變化都發生在微小的變化中,起初一個小小的決定,如書中所言「只要稍微變更發射軌道,時間久了,差別就大了。」,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正在做著怎麼樣的事,能量才會暢通無阻。所以成功的人都先經過新手的過程,才能有輝煌的創意事業。

藝術家不能無限複製以往的成功

書本資料

✎ 書名| 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
✎ 作者| 茱莉亞.卡麥隆 Julia Cameron
✎ 譯者| 鍾清瑜
✎ 出版| 橡樹林文化

Share it o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