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更快樂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》讀後心得|怎樣才能獲得快樂

現今社會更多人尋找快樂的方法。環顧四週,總有人在埋怨生活、抱怨工作,彷彿快樂只出現在一剎那間——與小孩玩耍時;中六合彩三個數字時;跟小貓小狗打交道時。快樂使人好奇為何如此奢侈?人如何能活得快樂呢?

更快樂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
更快樂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| Tal Ben-Shahar
Table of Content

從生活中感受到樂趣和意義。

人們比以前富裕,但是快樂卻沒有加碼。可見財富不一定能為人們帶來快樂。有些人設立了一個遠大的目標,最後完成了,卻不能長久體驗快樂,似乎快樂與成功有莫大的關係,卻又似乎成功必須像苦行僧一樣痛苦地追尋,而後才能得到一滴甘甜的快樂,就那麼一滴,這也是書中提及的「拚命三郎型」人格——先苦後甜。他們無法享受正在做的事,目光只投放在結果,儼然只要達到目標就會快樂。阻礙快樂的因素往往與心態有關,心裡永遠想著目標,就算達成了,快樂一小會,又再訂立新目標,沒有好好享受當前做的事,致使感受不到當下的快樂。

悲傷
photo by brock-wegner on unsplash.com

要活得快樂,不是分分秒秒也保持興奮(如果你可以的話,請告訴我方法),也不需要因為自己有壞情緒而責備自己。快樂的人情緒也可以有高低起伏,但大抵能抱有正面心態。

1. 簡化生活

簡化生活是活在「有必要的事物」中。例如不過量、適合不同場合的衣服、手袋、鞋襪;有必要的人事中,不拖泥帶水。在有必要的事物當中,建立生活秩序。心理學家韓德瑞克指出:簡化後的生活,能減輕壓力,保留心裕去做或嘗試喜歡的事,積攢生活中的正面情緒。簡化後的生活,「多了」時間。時間心理學家海瑟在研究中指出,「時間充裕」是有效預測快樂程度的一項因素,「物質充裕」則不是。足夠的時間讓人做他認為有意義的事,同時也有充分的時間休息及思考;時間貧乏讓人總是緊張,想東想西,一直在追趕進程,感覺好像永遠被甩在後頭。

簡化生活
photo by tu tu on unsplash.com

有人可能提出壓線工作沒有什麼大不了,甚至在壓力下能產生創意,最終也能完成任務。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——安柏曾經在「哈佛商業評論」發表了一篇文章「槍口下的創意」,指出時間的壓力雖然驅使人們在限時內完成工作,甚至覺得自己變得更有創意,實質上卻是在時間的壓迫下,用了較缺乏創意的方式進行思考。

我們總是過於忙碌,只想在越來越少的時間裏塞進越來越多的活動,卻無法給細心品味與享受可能存在我們四周的快樂資源。

2. 撤銷不切實際的期望

期望時刻快樂是不切實際的,只會永遠在追尋的路上感受到無盡的失落。有些人覺得中彩券就能得到長久快樂,但是實證研究顯示不論是多幸運或多糟糕的事情發生,最終的滿足感和失望感通常也會很快消失。心理學家布里克曼及其同事曾經研究中頭彩的人中獎後的情緒,他們會在一個月內恢復原有的快樂或悲傷程度,如果中獎前是不快樂的,中獎後一個月也會回到這種情緒。由此可見,縱使發生了多幸運的事情,快樂也不會如影隨形時刻貼心報到。

3. 創造目標

helena lopes PGnqT0rXWLs unsplash e1666789002262
photo by helena-lopes on unsplash.com

創造目標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有意義的生活,而不是順從他人期望的目標。根據《自卑與超越: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》的作者阿弗雷德.阿德勒提出當懷抱目標的時候,我們的思想、精神與行為都會隨之互相配合。想擁有快樂的生活,除了滿足生活的樂趣(如心流一書提及),也需要同時滿足追求生活意義的慾望。有時上班超級累後,回家就開始報復式刷劇,這是一種休閒式活動,但為什麼這種悠閒的活動持續越久,我們卻越覺得浪費時間呢?

以訂立放鬆心情為目標為例,放鬆的方式百百樣,假設一個星期看一場電影會帶來快樂,為什麼一天看三場電影卻讓人意志消沉?因為這是一種被動式的娛樂方式,不是通過我們主動完成的活動。美國心理學家麥爾斯與戴納表示「被動地置身於為所欲為的環境所擁有的快樂,比不上參與重要活動和逐步完成個人目標所得到的快樂」。這與心流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看法一致。

創造目標要兼具樂趣與意義在一身,才能提升快樂的層次。心理學家謝爾登及艾利特的指出:滿足自我的目標需要「符合自我需要」、「個人親自挑選」。樂趣就像是一個吸引點,就算在過程中遇到困難時,它像是減痛劑,讓我們緩步向前,亦苦亦甘。每跨出一步,也會增加快樂的程度,追求目標的過程讓我們體會生命的價值。

4. 享受過程

我們必須先理解終點(目標)與旅程(過程)間的正確關係,設立一個與樂趣及意義掛勾的目標,然後盡情享受過程。以書中普西格在登山為例,他一心只想著完成登山目標,看著綿延不盡的山路,心裡卻只裝得下一個山峰,又怎能享受登山的過程呢?同樣登山的老

猶豫自己的能力
photo by hello-i-m-nik on unsplash.com
禪僧們也想登上山巔,但是他們心中不只有山頂,他們還知道一件事:方向正確,全神貫注享受每個步伐的節奏。

有時候設定一個遠大的目標,在開始的時候有點退縮,「我能嗎?我可以嗎?太花時間了吧?我還不夠資格」等等的念頭會無情地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你。因此在設立目標之初,要設立一個明確、有樂趣和意義的目標,而且要先打預防針,明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難題,做好心理準備後,好好享受邁向正確方向的過程。如果未來的方向不明確,甚至不清楚目的地,那麼遇到分岔路時,就會進入兩難的局面,說不定又回到原點。

   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成
身於自己喜愛的工作,可以休養生息。

5. 正向心理

生活壓力提升了大眾對正向心理學的需求。心理學家博蕾德瑞克蓀研究指出正面情緒能擴大視野:心情愉快時較能超越自我,也能關心別人的需要與期望。

《心態致勝》一書,提及成長思維及固定思維。賽利格曼立基於1960年進行的「習得無助」(learned helplessness)研究,這個研究與以上提到的思維不謀而合。發現不同性格的人對失敗的讀解都不同。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暫時的、只限於特定的時空與條件因素;悲觀的人會把失敗歸咎於自己,或長期以來「無法改變」的原因,相信失敗是無可避免的。

從以上可見,如果想在過程中更貼近快樂,要選擇成長型思維,至於如何能習得這種思維,請參閱這篇文章——心態致勝:全新成功心理學|心態影響命運。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,身體是我們一輩子的好朋友,正視身體出現的各種狀況,感謝身體一直無條件、無怨言付出,謝謝身體為你完成了很多事情。有時候也可以好好為身體做一個“快樂冥想”。用心去覺察身體每一處狀況,每一個部位特別是頸子和肩膀,它們每天固定做工,真的辛苦它們了!與此同時,專注於某個正面感受,記住這種感受,並帶到日常生活中

瑜珈
photo by erik-brolin on unsplash.com

6. 遺憾最小化

探討更快樂的辦法好像不應該牽扯到遺憾話題。但是,如果有好好想想有什麼事不做會後悔的,說不定那是直接通往快樂的捷徑。有些人可能會說「這個問題太虛無了,我回答不了」。那麼是想像現在只剩下一年活命,你會想做什麼?這樣更具體了吧!人生來一趟,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冒險,很多事情試過、失敗過、成功過,至少也做過,不要到了人生尾段,問起遺憾時,才滔滔不絕的說「我當時應該試這個!我當時應該試那個!你就不要像我一樣!」。

心理治療師葉勒姆撰寫了一份報告,寫到當病人坦然面對死亡後,反而活得比生病前更精彩。很多病人說坦然的態度讓他們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變化,不再在意瑣碎的事情,產生自主感,知道自己想做什麼,不會逼迫自己做不愛的事,同時能夠坦誠跟家人好友溝通,活在當下,不留戀過去,也不遐想未來。

世上有很多人探討快樂的方法,而往往探討這個課題的人,也是找不到快樂的人。一般在快樂當中的人,又何須探討這個問題呢?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,希望以上的文章及文章推薦能夠幫助到你!快樂有時候只需要一個覺察,那怕只是呼吸、走路、有人為你準備晚餐、有一張溫暖的床;快樂只是當下從一個小小的感恩開始,所以,從這一刻起,從你自身開始發掘小小的感恩吧!

書本資料

✎ 書名| 更快樂 : 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= Happier :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

✎ 作者| 塔爾.班夏哈(Tal Ben-Shahar)著

✎ 譯者| 譚家瑜譯

✎ 出版| 天下雜誌

Share it o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