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非暴力溝通 : 愛的語言》讀後心得|表達需要和感受,不要讓對方猜啞謎

盧森堡博士透過生活經歷及宗教研究,發現愛是融化一切紛爭的良藥,激發他發展非暴力溝通模式,並著有《非暴力溝通 : 愛的語言 》一書。這種模式旨在透過提升溝通品質,建設一個和平友愛的世界。盧森堡博士身於底特律的猶太家庭,從小受盡歧視,記得小時候被欺負時,看見一些旁觀者臉帶笑容,他不理解笑容為何意。除了這種笑容外,家中也有臉帶另一種笑容的叔叔。盧森堡的祖母是漸凍症患者,不能自理。叔叔每天下班後,都會過來細心幫祖母清潔身體,而且臉上總是帶著笑容。對於當時八、九歲的盧森堡來說,只感覺骯髒和噁心。這兩種背後不同含義的笑容,奠定了盧森堡對心理學萌生了興趣。

非暴力溝通 : 愛的語言
愛的語言: 非暴力溝通 | Marshall B. Rosenberg
Table of Content

以下分兩點說明非暴力溝通:「表達感受」及「傾聽他人」:

盧森堡博士所主張的方法, 對於我來說,真的得著良多。一般而言,面對爭吵的時候,會發生幾個狀況:(一)為了避免衝突而忍氣吞聲;(二)只會表達一半,不能完全表達;(三)擔心傷害別人,而選擇性表達;(四)潑婦罵街式的表達。以下盧森堡博士提供了四個具體的法則,幫助人們能夠恰到好處地表達感受和需要。

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
—— J.Krishnamurti

觀察眼前發生的事情,並客觀說明事件。比如「我看見母親買了玩具給哥哥,但我卻沒有。」

b. 表達感受

在亞洲社會裡,男生有既定的「男子漢」形象,「表達感受」似乎是一種懦弱的表現。盧森堡說了個故事:小時候,幾個男生要打小男生,他躲在教室害怕得不敢回家。老師發現後,說男孩子不應該怕事。幾年後,當了運動員的小男生,為了專注取得好成績,表達「感受」的機會微乎其微。除了運動員以外,有些特定的職業為保專業的形象,也鮮少表達感受,例如律師、主管等等。

但是,表達感受對於傾訴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,這可以讓傾聽者更了解當事人對事件的看法及感受,如果鬱鬱寡收的話,心裡鬱悶之餘,對方及自己也未必能夠搞清自己的感受,長久來說,變得羞於或不會表達感受。

i. 感受的根源在於自身

談論感受都是主觀的——人類賦予事件意義。換言之,感受除了來至於事物本身外,還來至於當事人對於與事件相連的人的看法及感受。當然,我們不全然否定這種感受及情緒,就如同EQ 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》一書所說的,「情緒通過以往的經驗及情緒累積的智慧,不純粹從表面分析好壞,才能做出理想的決定。」。因此,察覺到別人帶給我們的感覺,可能會為本來的感受添油加醋,認清別人不是我們感受的根源,而是我們如何賦予事件意義。

表達感受
picture by liza summer on pexels.com

盧森堡博士舉例

感受一:我很傷心,因為你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。
感受二:你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情,我很失望,因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。

 感受一和感受二都在表達同一件事情,感受二相對較為具體。先說出觀察,再表達感受,繼而說出期許。

ii. 示弱的力量

示弱的力量
photo by helena-lopes on unsplash.com

示弱似乎讓人有一種懦弱的表現,但是清晰地向對方表達自己內心脆弱的一面,反而能得到更多的諒解。比如開會時,面對一百個同事亮晶晶的眼睛,感到很不自在,續向他們説道:「大家好,我很緊張,今天第一次站上這麼大的『舞台』,請大家多多指教。」,於後,如果聲音顫抖或肢體語言生硬,一般會得到同事們的理解。因此,適時示弱,反而成了讓對方更瞭解你處境的強大武器。

c. 直接說出需要

向對方表達感受後,接著可以表達自己的需要。有時候我們會以批評的方式表達需要:「你從不理解我。」,實際上是渴望被瞭解,以批評間接表達出需要。但是,這種方式的果效並不大,批評讓人感到份外刺耳,而且對方的反應一般都會予以反擊。因此,與其傷害對方,不如直接說出需要,更有可能會得到積極的回應。

d. 請求

說出感受和需要後,就提出具體的請求,讓對方不用瞎猜。同時,也要請對方給予回饋,「你覺得我的請求會不會太過份,可以請你提個意見嗎?」使用非暴力溝通時,不可以強迫對方改變,而是通過關愛和自願,讓世界變成理想的模樣。

2. 傾聽他人

當對方在抒發感受時,傾聽他人與表達感受走的程序雷同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請求,並給予回饋。

a. 放下既有判斷

在傾聽他人的時候,要先放下已有的判斷及想法,專注地體會對方的所知所感。有時候,對方不免會以批評的語氣說出他的不滿,這是相當難受的,要忍著不回懟回去,更加體現了一個人高尚的價值,這談其容易啊!

在對方攻擊、嘲諷或生氣時,面前雖然站著「一頭發惡的獅子」,只要專注於他的感受和需要,眼前的獅子會化身為可愛的小龍貓,用另一種形式,在批評中看到需要,便發現對方不再那麼可怕。

放下既有判斷
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.com

肯定意味着全心全意體會他人的信息。
——Simone Weil

b. 先了解他人的需要

在給予安慰和建議前,讓對方充分表達自己,以了解對方的感受和需要,不要急著從自身的經驗掏出建議,可能這並不適合對方的處境,而且對方沒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,會讓他感覺你不是那麼關心他,而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關心。

c. 怎樣才知道對方已充分表達感受與需要?

當氣氛變得輕鬆,而對方停止談話後,就是對方得到充分傾聽的時候。即使沒有解決辦法,但是傾聽是一種無形的復甦能量,把千思萬緒縷清。

如果我們的行動只是出於對生命的愛,快樂將會伴隨着我們。
——Simone Weil

多得盧森堡博士,我才能具體知道怎樣有系統表達自己的感受及需要,以前苦於不知道怎麼表達,或覺得對方怎麼會不知道我心裡的想法。現在,知道感受和需要是要表達出來的,不要讓對方猜啞謎(又不是掛燈籠)。另外,除了學到表達感受以外,也學會了傾聽的重要。有些人拙於表達感受、羞於說出需要,作為傾聽者,也可以循序漸進地釣出對方的感受和需要,當氣氛變得融洽平靜時,就是對方已經把心中所有的塵埃拂出之時,被傾聽的一方,那怕是事情還沒有解決方案,心裡也會輕鬆不少。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語言與表達能力在溝通的重要性,希望以後在矛盾中能夠大派用場。

書本資料

✎ 書名| 愛的語言 : 非暴力溝通

✎ 作者| Marshall B. Rosenberg

✎ 譯者| 蕭寶森

✎ 出版| 光啟文化事業

Share it o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