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蟆先生的希望》讀後心得|成為理想的你

蛤蟆先生的希望》一本與《誰搬走了我的乳酪》類似的書籍,以故事手法,循序漸進地讓讀者了解人生角色和心態如何影響看待事物的看法,從而影響個人的狀態。蛤蟆先生出生於小康家庭,外祖父是副主教,父親經營酒廠,他對蛤蟆有很高的期望,對其嚴厲有加。蛤蟆為了迎合父親的脾性,變得對人討好,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,也鮮有表現出生氣或是憤怒的情緒。這種性格也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:避免與人衝突,他的朋友們覺得他對人和善、好脾氣和好相處。蛤蟆先生雖然成長環境優越,也有一群朋友,但此刻的他卻提不起勁,抑鬱到不能自拔,活著不快樂。後來他聽從朋友的建議,向蒼鷺進行心理諮詢,慢慢開懷,並提升了自我的認知。

蛤蟆先生的希望
蛤蟆先生的希望| Robert de Board
Table of Content

1. 三種自我狀態

蒼鷺在諮詢的過程中誘導蛤蟆從在意別人的想法到回顧自身,誠實地感受、表達和面對自己的情緒。他道出我們面對不同的事時,有三種不同的狀態,兒童狀態,產生與小時一樣的感覺和行為;父母狀態,予以批評、權威性口吻;成人狀態,理性、鎮定的行為表現,以上三種狀態以成人狀態為優。

以相同的情況闡述上述不同的狀態,例如朋友嘲笑我們的行為很幼稚時,一些人喚起兒時在權威家長的生活環境下,生存方式是道歉和討好,當𧗠生到朋友範疇時,也鮮會站出來為自己辯護,只會承認並道歉討好了事。父母狀態的人面對嘲笑時,則以權威性壓到對方,不承認不道歉不討好,甚至尖酸反駁或鬧得面紅耳赤。成人狀態面對嘲笑時,先找出被嘲笑的因由,解釋自己這樣做的原因,不過多批評對方的行為,只敍述事情本身,唯有在成年人狀態時,我們才不會為過去的自己束縛。

2. 過去和現在的我 有着密切的關係

現在的行為無論處於任何狀態:兒童狀態、父母狀態、成人狀態,都與成長歷程息息相關。但這不是藉口去維持某種狀態,例如厭惡自己從權威父母那裏形成的生存之道——討好型人格,那該如何消除呢?首先要理解自己的行為某程度上是成長環境催生的結果,不過多責怪,以寬容擁抱自己,再對症下藥。

kym mackinnon a0wxZkzM9eE unsplash 1
photo by kym mackinnon on unsplash.com

3. 混亂是第一步

打造你的MVP
photo by Med Badr Chemmaoui on unsplash

在改善的過程中,由於認知的改變,自身難免感到混亂。例如討好型人格要踏出兒童階段到成人階段,如何不討好但又能與人維持正面和良好的關係,捨棄舊有模式到新模式時,如同新手上路,牙牙學語,此時雖然處在混亂狀態,開始懷疑和檢視自己,但!混亂是第一步!混亂是因固有思維受到抵觸、溶化,新的資訊開始滲入封閉網,而混亂就是你為固有的信念撐開一點縫隙,讓新資訊緩緩進入,建立新的思維觀念的過程,這是一個好開始!



4. 強壯的感覺

每個人都渴望有強壯的感覺,書中第十一章,蛤蟆先生在諮詢數次,慢慢改變自己的狀態,感到比較強壯了,他說:「有時候,悲傷、無價值等熟悉的感覺還是會回來,這些事還是在我的內心某個地方,但已不再佔據主要位置。」

這是一種不逃避悲傷,以開懷的態度面待負面事物,知道它在,在不想處理的時候,允許自己在準備好的時候才處理,不讓它們佔據主要的生活,因為知道生活的價值在哪裏。

痛苦和折磨都是自己的選擇這句話似乎很冷血無情,但卻是實話。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剛剛到手的串燒不慎滑落地面,一口都還沒有吃,大可以一直懊惱生氣,覺得自己是舉世無雙的大笨蛋,氣自己的不慎,或是急速腦回路,稍稍可惜那躺在地上的串燒,收拾心情反省下次指尖的架步,減少懊悔的時間。認清自己的情緒,再思考下次如何改善。

自我狀態在不知不覺間表露而不自知,這本書讓我想到這三種情況都會在平時裏的行為表現出來,帶給了我反思。這是一本輕鬆又帶點哲理的讀物,有時暢遊於文字間,有時要駐足細味,適合想改善自我狀態和發掘真我的人。

書本資料

✎ 書名| 蛤蟆先生的希望 : TA諮商童話版

✎ 作者| 羅伯.狄保德 Robert de Board

✎ 譯者| 張美惠

✎ 出版| 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Share it o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