開始接觸子彈筆記術和成長型思維是在我最沒有自信、對人生最沒有把握的時候,記得當年收到大學取錄時,對於兩年要完成四年課程的學分感到堪憂,因而在網上搜索如何在心靈、行為上精進自己,因而認識到子彈筆記。
子彈筆記是我接觸過最為之驚嘆的整理術,它有一套系統嗎?有!它可以進行個人化設定嗎?可以!它是一套有系統且客制化、可自行調整的工具。目前我已用了超過五年,它為我的心態成長、個人生活習慣均帶來重大的正面改變。
1. 規劃人生藍圖
我在子彈筆記的首幾頁寫了在不同範疇想達到的目標,包括在自我成長、親情、伴侶和朋友等方面,例如設定未來一年的閱書量及閱書類型、想學習的新興趣、與家人伴侶朋友相處的理想模樣,之後再在目標旁邊寫下用什麼方法達到目標。此外,為了跟進進度,我會在「方法」旁邊空出一欄寫下「完成度」,這是方便在年尾時進行總結回顧,反思自己完成了多少目標,有多少已達標和為什麼有些目標的完成度會強差人意,並盡量寫下原因檢討。
反省與檢討是我近兩年才加入的新環節。一開始只是設定目標,目標達到固然高興,但達不到時卻從來沒有認真探討過原因,只是有一種挫敗感。開始赤裸裸地反省「完成度不足」的問題有點困難,就如同人類難以承受失敗一樣,但在過程中直視自己的不完美,反而能得到更真切和釋懷的答案,有些目標的確是因為懶惰而沒有完成;但有些如去一趟旅行,是因為疫症大流行,各國的封控措施,因而無法實現,實屬可理解的。
檢討非止於個人事件,在筆記上寫下與重要的人的理想相處模式原來同等重要。例如在伴侶一欄寫下目標「關心、讚美、保持良好脾氣」,這些總會在與伴侶相處時,像風鈴般輕柔地提醒,為著彼此成為更好的人。
2. 掌握時間
用。雖然說「時間是我的囊中物」有點太誇張,但子彈筆記使我從宏觀角度看待和安排時間。當需要組織小組會議、聚會、跟教授約談時,我都能透過星期誌一目了然地安排時間。
星期誌把時間可視化,非常適合每個星期活動多,活動內容和時段多元的朋友,它能讓人對於何時、何地、從事什麼活動都了然於胸,即使突如其來加插會議或聚會,都能立即把活動安排在空檔的時間上,而不用在腦海裏努力回想一遍時間表,或是只一昧知道自己很忙,卻難以說清忙碌的具體時間和活動,而悻悻地與聚會擦身而過。
4. 子彈筆記設計 - 自行調整區塊
子彈筆記就像醇酒,越浸越濃。初初跟創始人Ryder Carroll的方法寫子彈筆記,然後參考其他用家,會加一些圖案美化。
而現在的我奉行簡約,要一擊即中地看到有用的資訊,因此少了美化圖案,也鮮有使用創始人Ryder Carroll大力推薦的標記符號,什至取消了星期誌。現階段的我取消了美化圖案,可提升效率,視覺上有一致感;鮮少使用標記是因為我始終跟標記不太熟絡,就算是自己創造的標記也未必認得清 (我似乎有這方面的障礙,每次都不太認得 UNO的功能牌的功能符號含意),因此為了減少腦袋的負荷,我幾乎只用一個符號,就是交叉代表完成事項;至於取消星期誌則是因為每天的行程內容都差不多,無需特地寫星期誌去了解時間全貌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子彈筆記越趨個人化,越來越符合我的個人口味,以簡約、直接、具體化的方式,持續了解自己的個人習慣與喜好,建立個人愜意的生活方式。
子彈筆記有一種很大的魔力,它的方式也有百百種,無關乎對與錯,只有合不合用。可能你難以想像我在大學的兩年間是如何在時間的陝縫中渡過,非常感謝子彈筆記讓我減輕大腦的負擔,忠誠、且準確地提供我所需的內容和時間度。在這裏我也想感謝子彈筆記的創始人Ryder Carroll,感謝他無私分享子彈筆記的整理術,讓我體驗到其威力和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