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懷瑾大師的智慧課堂》讀後心得|身體不累也要休息

在YouTube頻道無意中點進南懷瑾先生的片段,感覺這人年紀老邁,說話卻中氣十足、容光煥發、眉毛濃密,感覺神清氣爽。因此,對南老先生印象深刻。恰巧看見《南懷瑾大師的智慧課堂》,因此寫了讀後心得。以下闡述了南懷瑾背景,及書中幾個整理要項,包括:身體不累也需要休息、過分憂慮是一種慢性自殺等。

南懷瑾大師的智慧課堂
南懷瑾大師的智慧課堂 | 張笑恒
Table of Content

出生於1918年,為浙江人。從小接受私塾教育,讀遍諸子百家,兼習劍道拳術等。他亦有研習書法及天文曆法,後得高僧真傳,成為密宗上師。曾於台灣文化大學及輔仁大學執教,並曾列為「台灣十大最有影響的人物」。

這本書分享了很多南老先生的智慧。當中有些公式,礙於道行未深,一時三刻未能完全領會。例如原諒曾經傷害你的人,把屈辱卑劣之事掃到後腦勺「就讓唾沫自乾吧!」。因此以下分享一些簡單,容易做得到的小智慧。

1. 身體不累也需要休息

作為一個都市人,一天工作八小時未必能完成龐大的工作量,中間穿插着交涉、溝通、開會等,已用了不少時間和精力,回到自己的座位,口乾、眼疲、腦袋繃緊、筋疲力盡,但還是要加班趕上工作進度。下班後經歷一段長時間的通勤,屁股如坐針氈,只想趕快回家,吃一口熱飯、喝一口熱湯。家人的關心也只能敷衍回應,完全沒有多餘的力量擠出來關心對方。作為一個標準的奴性體質,彷彿不知道休息是何物。

放下既有判斷
picture by dan-burton on unsplash.com

休息是浪費時間嗎?休息是懶惰嗎?休息似乎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裡不被提倡。自我看了《你怎麼看待時間,決定你成為哪種人》,才漸漸釋懷,休息其實是充電,目的是走更遠的路。與其掙扎走每一步路,迫使已拖垮的身體賣力向前,倒不如來個大休息,儲足彈藥,才輕鬆上路。南懷瑾先生提出的更絕!他說身體不累也要休息!我很喜歡這個見解,身體未到極限時,讓它先回氣,回復力量的時間總比累了才休息快得多!

2. 餓了就食,睏了就睡

南老先生說吃飯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而是一件小難事。現代人食飯不是電視拌飯,就是電話拌飯,只是把食物放入口中,沒有意識地咀嚼;有時狼吞虎嚥,受苦了消化系統;又或是生活不順心,憂思難嚥。要專心食一頓飯,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;是多麼不起眼的一件事;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。南老先生非常注重寧靜的心態,心裡的一處靜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。專心致志於食物上,細細咀嚼,把憂思擱在一旁、把彩色視框丟到一旁,讓意識回到身體,感受身體要對你說的話。

餓了就食,睏了就睡​
photo by zohre-nemati on unsplash.com

餓了就食,睏了就睡,活得越簡單,越自在,越快樂。

3. 過分憂慮是一種慢性自殺

過分憂慮是一種慢性自殺
photo by eduardo-flores on unsplash.com

前些時候,剛剛看了Dr. Dreck著的《Mindset》一書,闡述了思維的重要性,其主要分為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。過分憂慮讓我聯想到固定思維,這種思維認為能否解決問題視乎天生能力,是難以後天培養的。如果局限於這種思維,認為問題無法解決,憂慮便會漸漸擴大,烏雲蓋頂。根據美國一份統計顯示, 數以千萬的美國成年人長期受到過慮煎熬。過度憂慮原因大抵是太在意他人的看法,對未來極度恐懼,總是往壞處想。這種憂慮像緊箍咒,牢牢地勒緊頭部四周,「憂慮」還怕緊箍咒鬆脫,三五七時登門拜訪,每次也再三確認緊箍咒是否死死地勒緊在頭上。最後不但導致頭痛,還會買一送三:送你個抑鬱、衍生的消化問題和皮膚病。過分憂慮是一種慢性折磨,拖垮身體健康,使精神委靡。

其實憂慮不全然是壞事,它可以是一個小副手,站在掌舵人旁邊幫助決策方向,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助推者。因此只要確保憂慮不要常常在面前吞雲吐霧,適度聆聽憂慮和與憂慮溝通,會讓你看見事情的前因後果,並讓你萌生建設性的想法和計劃。

本書還有許許多多的智慧分享,看似淺白,實行起來卻是「登上極峰」之難,例如「內心不依賴外物,即獲得自由」、「毁譽不動搖」、「感謝逆境」……這些簡單難行的道理適宜隔段時間拿出來慎讀,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狀態,把好的都招待到家裡,把壞的恭恭敬敬請到家門前「好走不送」。在繁忙的生活中,拿捏一縷靜,騰個乾淨的位置,把一縷靜安置其中,回歸內心的平和。

咖啡時間
photo by sixteen-miles-out on unsplash.com

書本資料

✎ 書名| 南懷謹大師的智慧學堂
✎ 作者| 張笑恒
✎ 譯者| – – –
✎ 出版|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Share it o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