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內向心理學》讀後心得|內向者求生術 |內向者是寶藏

作為偏內向者,我老早就知道自己不喜歡上台說話、不喜歡被人注視、不喜歡匯報(但是我也有幽默、跳脫、不要臉的一面,笑)……在外向者主流的社會,內向者常常被認為是需要迎合和改變的那一個,他們很多時會產生自卑心理,也覺得自己不夠競爭力。書中的作者也是內向者,她希望透過本書給同行人鼓勵,學會理解和欣賞內向性格的優勢,運用書中的工具培養富有價值的天性,發揮自身光芒。同時,這本書也是外向者了解內向者的一扇門,連結內向者的橋樑。

內向心理學
曠野的聲音 | 瑪洛.摩根
Table of Content

瑪蒂.蘭妮 (Marti Olsen Laney)是精神分析博士,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及作者,她著有《內向心理學》、《發掘內向孩子的天賦》、《當內向的人愛上外向的人》等書籍。透過對諮商對象及自己(內向)與丈夫(外向)的相處模式,研究內向者在外向主流社會中的生存模式與發展優勢,她的研究成果也被應用於協助企業、大學等團體來管理、培訓員工。

  • 走出內向者的自卑感,接納和照顧自己獨特的部分,讓它變成生命的養分
  • 鼓勵同行的內向者,你並不孤單
  • 學習如何在外向主流的社會生存
  • 讓外界了解更多關於內向者的特點

為什麼我覺得自己像一條離水之魚?
——Marti Olsen Laney

1. 內向型人格特質

內向型人格注重內在活動與思考,喜歡與知己深入交流,能量從自身獲取。以下是書中提及到內向與外向者的三個主要分別:

a. 精力的恢復

內向者比外向者需要花更多時間恢復精力。根據基因研究指出,内向者與外向者的神經傳導路徑不同,外向者是由較短而迅速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,喜歡向外收集資訊;內向者是由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支配,內在的活動較多,因此需要更多時間恢復精力。在面對衝突時,外向者不抗拒衝突,而內向者則會極力避免或忽視衝突,衝突會耗費他們大量的精力。而遠離衝突卻不代表問題已解決,那份未解決問題的壓力如影隨形,這使身體可能出現各種痛症。

排行影響 個性
photo by kym mackinnon on unsplash.com

b. 對刺激的反應

內向者對刺激的反應比外向者大,為了避免反應過大的情況,內向者通常選擇避開「雷點」。例如,於內向者而言,眼神交流會增加刺激,他們傾向逃避眼神交流以掩飾不自在。

c. 深度和寬度

內向者可算是深度的代表,而外向者則是寬度的代表。內向者偏向於向下深挖問題或學習知識,而外向者則是向橫擴充多元知識。

2. 內向者的優勢

a. 能考慮多個因素

大部分內向者在想法行形成之前,會先吸收大量資訊,整合和比較(我想這也是完美主義的一種,請參考冒牌症候群一文)。以Rhythmoi為例,在建立網站時,我看了很多Youtube視頻和相關網站,從網域、架站、網站設計等各方面,學習如何建架網站(詳細過程請參考架站趣事)。另外,Rhythmoi也試過為了買一個頸枕,舒舒服服去旅行,也把爪伸到各個平台,看用後評價和價格比較,雖然有時候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,但是卻不能控制自己想吸收更多資訊,以掌握更宏觀、更全面的資料,統整和分析結果。吸收資訊實在耗費太多能量,也正如作者所說,我一般會在有結論後第二天再做出決定(或很多天後,想著中間或有新資訊湧入)。

b. 意見擴展了正在討論的問題

由於大部分內向者不想成為全場的焦點,因此在群體會議中發言次數相對外向者少。但是,如上所述,內向者習慣先吸收大量資訊,因此詢問他們意見的時候,大多能給予裨益的建議,有助延伸討論的寬度和深度。

 

然而,內向者在群體討論中,容易讓人產生誤解——給人一種故意隱瞞自己想法的印象。他們並不是有意為之,而是在資訊還沒能百分百掌握時,害怕有什麼遺漏,讓自己的發言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。有時侯因為資訊太多實在記不下,思緒突然空白,在「群情洶問」時,那花白的思緒更漸漸變成透明,才會回答不出個所以然。

 

如果能夠事先讓他們有獨立的空間思考,記下要點,他們一般也能夠避免內在思考活動紊亂而呈現白紙狀況。我非常喜歡作者的一句話,亦深有同感——「我發現自己的想法就像是遺失的班機行李」,像是行李(重要的資訊)在某個地方轉啊轉,很想尋回它,但機場是在太大了,找不著也搆不著。

c. 長期高度集中注意力

向深處挖掘的性格,讓內向者一心一意拆解問題,維持高度的專注力。

3. 處於內向與外向任何一點也是健康的

榮格提出「連續體」(continuum)理論——從內向到外向,人們通常不會極端的內向或外向,而是在這個連續體上,偏向某一方。他推斷每個人也有一個「自然的有利位置」,使自己的技能極大化。同時,他也指出在只要不在連續體上的兩個極端,在任何位置也是健康的(我鬆了一空氣)。如果被人強拉出「自然的有利位置」,或許會對他們造成傷害,例如外向的媽媽,強迫內向的兒子外出各種社交。

內向心理學
內向心理學: 連續體 picture by rhythmoi

書中提供評估問卷評測內向及外向值,請記得只要不在兩個極端,在連續體上任何一點也是健康的。

4. 內向者社交/ 恢復力量

在第1點中從精力的恢復、對刺激的反應及深度與寬度剖析了內向型人格的特徵,以下也從這三點闡述內向者如何有效跟他人相處和如何恢復力量。

在眾花之中,鬱金香是個性格內向者。
——《嬉望植物園》(The Batony a Teiler by Michael Pollan)。

a. 精力的恢復

內向者內在的活動較多,因此需要更多時間恢復精力。內向者可以估計每天的精力狀況,調整時間表以達到身心平衡。在覺得自己需要休息前,可以先安排時間休息,後就不用花更多時間恢復精力了。

 

時間表要適時作出調整,以我為例,我在excel製作了一個自動加總的時間表,每天要完成的事和時間都列在表上,完成後輸入過程的所需時間,每個月底檢視一次,如果感覺強度太高,可總體調低時間或在幾個細項中慢慢調整,直到感覺舒服為止。每個人需要休息和修復的時間不同,耐心跟自己相處,打造讓自己最舒服的工作和作息時間。

b. 對刺激的反應

本書在婚姻、社交活動、工作等各個方面分享了內向者如何在外向者主流的社會生存。其中一個讓我印象很深刻。當內向者和外向者成為伴侶時,由於性格的南轅北轍,有些活動不是雙方可以理解或喜歡的,例如內向的莉莉喜歡考古遺跡,而外向的彼得喜歡在酒吧狂舞(Rhythmoi: 要我到酒吧狂舞,簡直是要了我的命),書中提出可以輪流實現各自的願望,像莉莉跟彼得到酒吧狂舞,而彼得則陪伴莉莉到遺址看遺跡。雖然過程中,在做著與自己性格不符的事情著實需要很大的決心,但是過程中能更了解對方的性格,甚至發掘自己的另一面和興趣。

 

不知道各位內向者們有沒有避免眼神交流刺激的問題,書中提供了一些交流秘訣。方法是這樣的:當有人跟你談話的時候,直視對方的眼睛;當你在談話的時候,可以看向旁邊(暗暗回氣),似乎在認真談話、思索一樣,只是在說到重點的時候,才看向對方以增強說法的份量。另一個萬能竅門是保持微笑,溫暖的微笑能夠拉近任何人之間的距離。

研究顯示,內向者在社交場合通常非常專注於管理自己不安的情緒,把專注集中到自己身上,導致不安不斷無限放大。因此,適當地環顧四周,搜索有趣的人和事,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分散,不安感隨之減少。

 此外,內向者傾向於避免衝突,後因問題未解,壓力山大。有些內向者會走出一步,希望達到雙贏的結果,作者分享可以試著創造性的解決衝突。問題儘量在初期階段解決,怎麼都好比在中途或後期才解決,那時候問題的污垢已不是普通清潔劑能清理的程度。首先共識問題癥結,其次了解自己的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看待問題的角度,試著從外向性格了解,溝通及以新角度解決問題。

架站趣事
picture by Surface on unsplash.com

將你的光芒灑向四方。
——Marti Olsen Laney

c. 深度和寬度

內向者能夠非常專注、深度地完成工作,有時候深到、安靜到,就算工作成就斐然,但是得到的回饋、讚賞卻像內向者的作風一樣平靜,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。相反,外向者從談話、溝通取得力量,因此在同事的閒談中,會不經意的發表「完成了百萬訂單」的偉績。由此可見,內向者不是沒有做到成績,只是羞於開口,為人低調而已。那麼如何改變以上的狀況呢?要內向者打開喉嚨說自己「拿下百萬訂單」、「談了一個大客戶」絕非易事,那麼要怎樣做才可以提升存在價值呢?內向者可以從很小、很不起眼、但是有價值的事情開始,例如主動安排一次會議,選擇時間、地點、議程、參與人,這樣不是人人就要問你會議要項了嗎?在一些特別節日為同事送上小小的心意卡,讓他們感受到你溫暖的一面,自然對你留下正面印象。

Rhythmoi 趣事分享

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顯示,很多性格內向者在面孔和姓名認知方面有困難。同時也因為這兩個障礙,增加了内向者在社交和工作場合中的不安感。為什麼我說這是有趣的研究呢?因為我親歷其境。一般我對只見過幾次面的人印象非常輕,一開始認識的人,下回換身衣服,我已經叫不出名字來。初初參加男朋友的家庭聚會時,我還是傻傻分不清已經見過幾次面的親戚,哪個是叔,哪個是丈,哪個是姑媽、哪個是姑姐,每次聚會後,都再三跟男朋友確定,疏理人物身分圖。及後一次更大型的家庭聚會,我的天啊!前面那些臉龐還沒認清,現在又加一點新的,我怎麼這麼難啊!

 

那時候,面前坐著一堆主人家的朋友,因為認不出臉龐,我籠統向全部座上客說了句「阿姨好」,怎知其中一個不是別人,而是我見過幾次、男朋友的姑姐,我好糗啊!地上可以提供一個洞給我嗎?可以嗎?!

內向者其實不如外在所看的沉悶,在熟悉的人面前還是會吱吱喳喳,頑皮搗蛋,喜歡冒險的。希望這本書和這篇文章讓內向的你,肯定自己的價值;也希望外向的你,包容內向者的靦腆。像書中作者所說,外向者像是燈塔,把能量灑向外界,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外面的世界;而內向的人,就像是柔和的燈籠,光線只在內在照著,注意力集中在內心世界。內向和外向性格沒有好壞之分,只是看我們怎樣讀解而已。

書本資料

✎ 書名| 內向心理學 : 享受一個人的空間, 安靜地發揮影響力, 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!

✎ 作者| 瑪蒂.蘭妮 Marti Olsen Laney)

✎ 譯者| 楊秀君

✎ 出版|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Share it on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